 
            案例 | 司法部发布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(第二批)
2025-10-30 11:38:42
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开展以来,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在严肃纠治执法乱象、规范执法行为的同时,聚焦企业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注重将“监管刚性”与“服务温度”有机融合,持续推动执法理念转变、执法方式创新、执法效能提升,以实实在在的成效提振了经营主体信心,生动诠释了“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”的深刻内涵。
为进一步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,推动各地互学互鉴、共同提升,现将第二批8个为民办实事典型案例予以发布。本批案例涵盖北京、天津、河北、浙江、江苏、江西、山东、湖南等地,涉及交通运输、安全生产、知识产权、食品监管、城市管理、信用修复等多个领域,展现了各地在规范执法、优化服务、保障企业权益等方面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成果。
一是优化执法方式,提升服务效能。各地在执法中注重柔性监管、主动服务,推动执法从“管理型”向“服务型”转变。案例1中,北京市针对进京检查站通行效率低、企业物流成本高、人才流动受阻等问题,通过部门协同、流程优化、设施升级等措施,大幅提升通行效率,降低企业运营成本,既打通区域协同发展的“交通梗阻”,又带动沿线消费复苏。案例4中,江苏泰州兴化市针对部分“共享检验室”检验标准不一、操作不规范等问题,指导市场监管部门上线智慧管理平台、设立实训基地、推动资质认定,有效提升检验数据准确性和流程效率,为企业节约检验成本超千万元,筑牢食品安全防线,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二是恪守法治原则,助力高质量发展。各地在坚守法治底线,严格依法办案的前提下,灵活运用预警提醒、协商调解、依法减轻处罚等方式,引导企业依法经营,做到该严则严、当宽则宽。案例2中,天津市蓟州区在安全生产监管中避免“一罚了之”简单处理,会同技术专家实地勘察,结合企业实际指导制定低成本整改方案,在帮助企业消除重大安全隐患的同时,使企业免于因高额罚款陷入经营危机。案例5中,浙江绍兴市在办理烟花爆竹行政处罚案件时,引入经济影响评估机制,综合考量当事人实际困难、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,依法减轻处罚,让包容审慎理念真正落地为企业可感的实惠。
三是强化部门协作,维护企业权益。针对跨区域侵权、执法标准不一致等执法领域新题难题,各地加强部门联动、区域协作,形成执法合力。案例3中,河北廊坊广阳区主动介入企业产品仿冒纠纷,组建专业法律顾问团队跨省维权,市场监管部门跨省调查取证,推动侵权企业与维权企业达成和解,挽回企业经济损失1600余万元。案例8中,湖南常德市依托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精准收集企业诉求,公安、卫健、消防等执法部门协同联动,推动形成合法合规、标准统一、行业互认的检查标准,精准解决了“标准打架”造成的企业困境和监管难题。
四是精准对接需求,化解企业困境。各地围绕企业实际困难,提供精准指导和服务,助力企业轻装上阵。案例6中,江西赣州上犹县开通信用修复绿色通道,“一对一”指导企业依法完成经营异常名录移出,恢复参与招投标和融资能力,助力企业快速重回发展“快车道”。案例7中,山东济南市针对企业新建项目政策不清、风险不明等问题,组织专业力量上门指导噪音防控、废水循环方案,帮助企业防范违法风险,推动项目顺利落地,实现行政执法从“治已病”向“治未病”的转变。
此次发布的第二批典型案例,展现了各地在规范涉企执法中“问需于企、问计于企”的实践探索,诠释了“执法为民”的法治理念。下一步,司法部将继续指导各地各部门,以典型案例为引领,持续深化规范涉企行政执法专项行动,推动执法更规范、服务更精准、保障更有力,切实将专项行动成果转化为企业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、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支撑。